“我家孩子一直不太喜欢英语,这次回到家,张口就喊‘妈妈,Today is sunny day.’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老师教的汇配资,今天是晴天,老师还夸他很聪明。”在街上一位家长面对广东金融学院的大学生们连连称赞。就在暑假期间,广东金融学院“青芽行动队”走进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以“英语+非遗”的创新模式开启一场跨文化交融的教育实践。
团队通过趣味英语启蒙课堂与沉浸式非遗技艺体验——从漆扇点染、油纸伞制作到掐丝珐琅创作,引导孩子们在歌声、游戏与手作中感知语言魅力、触摸传统智慧。活动累计产出非遗作品120余件,不仅点燃了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兴趣,更在童心深处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诠释了“非遗新芽,文识共长”的深远意义。
“我们团队结合各种调研发现,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我们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以游戏、歌曲和情景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广东金融学院“青芽行动队”队长说,从天气、颜色到动物、数字,知识不再停留在课本,而是成为孩子们口中欢快的歌谣。教学的知识虽然较为基础,但如同播撒在沃土中的种子,未来会不断生根发芽,直至成长为参天大树。
汇配资
英语的韵律余音未散,团队用非遗课堂紧随其后展开另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漆扇体验区,小朋友们屏息凝神观察漆液点染技法,素白扇面经水面轻掠后凝结出流光溢彩的独特纹样;油纸伞课堂上,行动队从荷叶伞、斗笠等古代雨具讲起,解析卯榫伞骨结构,孩子们在组装竹骨、绘制伞面中触摸传统匠人的智慧;扎染环节,在队员的引导下,孩子们自主开发出十余种捆扎手法。
难度较高的掐丝珐琅课程则采用阶梯教学,同学们也通过纪录片观影、趣味问答等形式降低理解门槛,让复杂的工艺变得易懂易学。
“我们教英语,是希望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我们传授技艺,是为了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种。”队长说道。
本次活动创新“体验-创作-分享”教学闭环,实现了国际视野与文化根脉的有机结合。当国际视野的广度与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深度在这方小小的课堂相遇,教育便拥有了塑造灵魂的伟力。“青芽行动队”以创新实践证明,最好的教育从不是刻板灌输,是点燃心火,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最后,团队表示,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的实践,每一次实践他们都在总结经验,未来他们将继续完善课程体系,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在这场文化启蒙中受益。
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丁家咏 张棋棋汇配资
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